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
20年前的某个炎热夏日,艺术家王兴伟和家人一起,从东北的海城搬来了上海,从此展开了一段有关上海这座城市的奇妙之旅。20年后的2022年,也是在一个夏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王兴伟在上海 2002-2008”,回溯艺术家的那一段“上海时光”。
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展览将从七个单元探索王兴伟上海期间创作的逾四十件绘画作品,同时,曾经并肩作战的艺术家好友们也带来了三十余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在彼此的并置与观照之间,展览将带领观者重访王兴伟在上海生活的那些年里,那个刚刚跨入新世纪的艺术现场,体验特属于那个时代生猛而新鲜的创作激情,从而重新观察并梳理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发展脉络,由此折射出对当下及未来的思虑。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至2022年10月9日。
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2002-2008年间的上海阶段是王兴伟艺术生涯中最为发散、多元化以及多产的时期。彼时的他,挥别了90年代写实风格的自传体式创作,亦不再挪用与跳切中外艺术史中易于辨识的经典图像,他在新的生活境遇中寻找灵感,拒绝作品中预设好的视觉匹配,开始转向更为自由的图像表现与叙事方式。那些同在上海奋斗的艺术家好友们的创作,也开阔了王兴伟对于艺术的视野和认知。第一单元中,与好友刘唯艰、周子曦、薛松、计文于、张恩利、鸟头、杨福东的1:1对比的作品,或以形式、或以主题、或以心理氛围的对照,隐藏起艺术家们共同的时代记忆,展现了相同的困惑或关注,也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和激情,呈现其中。
决定搬来上海生活的原因,源自2000年王兴伟第一次到访上海时的经历。那时因为参展“不合作方式”而来到上海的他,被眼前的城市景观所深深震撼,于是这座混杂浓厚历史积淀和现代摩登气质的“城市”,成为了王兴伟在上海期间一个持续的创作主题。在第二单元“魔幻都市”中,来自好友施勇、杨振中、李山的摄影作品,刘建华、向利庆的雕塑作品,和王兴伟创作的巨幅《警世录》系列,形成了颇具魔幻色彩的融合,刻画出一个正处于经济与科技加速发展的彼时上海,于此,裹挟于时代变化中的艺术家们,既获得了刺激与灵感,也感到焦虑不安。
作为艺术家,王兴伟涉猎过许多艺术风格,却唯独在抽象绘画前踌躇不前。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抽象绘画的重镇,一系列上海抽象画家以他们的实践,展现了对于中西融合、多维空间的丰富思考。在他们的影响下,王兴伟也开始思考如何完成“抽象”这一命题。于是第三单元“真假抽象”中,王兴伟以“身份互换”的方式,在抽象艺术家前辈余友涵,好友申凡、曲丰国、陈墙、秦一峰、黄渊青、周云侠的作品中,看似不经意地混入了一件自己曾经仿冒丁乙创作的“十示”,并以“王兴伟”的名义展出了一组2003年从一位开画店的老画家那“过继”的抽象作品。在真真假假之间,王兴伟实现了对画作原创性的调侃,以及身份转化的实验。
在上海期间,王兴伟还大胆实验了“大划船”系列与“风景和瓦楞板”系列作品。诞生于上海时期的“大划船”系列是王兴伟画风的一个突变,在第四单元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是如何首次放弃了一贯的写实画风,而以漫画风格描绘了男青年千方百计逐爱女青年的题材。这些简化的人物从强调平面性过渡到强化体积感,其表现主题也与周铁海和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同时期的作品形成了呼应。
第五单元“风景和瓦楞板”中的作品,是王兴伟上海期间较早的一批实验创作。他突发奇想,借助瓦楞板这种建筑材料,在平面绘画中引入了立体空间,并利用材料的曲面,使花海、海潮、倒影、足球场等描绘对象得以获得一种异变的荒谬感。这一时期的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在风格过渡期中对材质与画面关系的理解与深入实践,如策展人张离所言:引入的非平面绘画手法,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写实绘画产生的现实镜像美学。
第六单元“工作室”位于展览的结尾处。王兴伟有画草图的习惯,有时一幅作品可能有多张草图,在这个空间中,可以真实感受到他的作品是如何从最初的灵感,逐渐丰满、变化,直至完成的过程。同时,艺术家当年留存的笔记和照片,也将记忆带回20年前位于苏州河畔M50的王兴伟工作室,在那里,艺术家的人生起伏与他的艺术探索相互重叠。
最后一单元汇集了那个时期内多位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它们被散置于各个展厅中,与架上作品形成一动一静、彼此互补的联系。杨福东的《小重山》、徐震的《8848-1.86》、周啸虎的《自卫术》和梁玥的《三个家伙》被巧妙地隐藏于1:1单元之中,与王兴伟的作品暗线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胡介鸣的影像作品《来自建筑的内部》置于“魔幻都市”单元,为城市的天空奏响了音乐。而唐茂宏的动画装置《在路上》,有如信号灯指引着“大划船”的男女们,划向人生的远方。陆春生早期两部电影作品,《化学史》和《化学史2-过于拘谨的登山爱好者》也将在5楼影像厅中呈现,寻找油田的海军们将再次出发。
展览现场,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在上海的这个阶段,对于王兴伟而言是一段难忘且不可替代的经历。六年虽然不长,但艺术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不计得失的心态,创作了九十余张的作品,直至2008年再次迁徙。这个展览所希望呈现的,并不仅仅是属于时代的记忆,更多的,它将展现王兴伟对于那个年代的再观察和再思考,这些将伴随艺术家继续探索,直至下一个故事的开始。
关于艺术家
王兴伟是一位画家,1969年生于辽宁省沈阳,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1990年毕业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随后辞去美术教师的公职,成为独立艺术家。1994年,他的油画作品开始以扮演、挪用、虚拟、假借等手法切入自我的个体生存状态。参加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阶段测验”展览之后,王兴伟开始以上述修辞手法猎取艺术史以及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对象,使之成为一种“王式幽默”。他在历史和价值体系之间穿越,用绘画这一媒介表现前卫精神中的开放性和实验性。新千年到来之际,王兴伟将涂鸦、商品画、宣传画、“艺考”习作、风格抄袭等被认为是失败的范例作为修辞手法引入自己的创作,在移植、诙谐、“恶搞”的名义下,试图去除各类绘画语言和媒介技法上附着的各种不应有的社会价值观念,还原它们原本的意义和价值,使之可以彼此并行并平等地自由生长。2007年左右,延续之前对简化形象的表现,王兴伟开始关注体积和空间形态在叙事结构中的意义和作用。王兴伟执着于绘画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移动和转换,它们类似于语言哲学中符号和意义的逻辑关系。王兴伟的作品被认为表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绘画试图开拓的新领域和新样貌。
*请务必在前往参观之前查询好场馆预约及入场要求,观展期间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严格遵守社交距离
推荐阅读